第15章 莫干黄芽

    “你俩嘀嘀咕咕什么呢?”林书书见两人交头接耳,猛地一拍朱昔臣的肩膀。

    朱昔臣随口说:“也没说啥,走走走,采茶去。”他低着头,俯下身看茶叶尖儿上,惊讶的问,“怎么这么老,是喝哪里?”

    林书书见他好奇宝宝的模样,笑着解释:“这里已经摘完了,咱们跟上大部队,换下一个茶园。”

    说完,众人就跟随大部队转移阵地。

    “不是要摘好几次吗?下一次摘什么啊?”朱昔臣继续追问。

    同样一个品牌的茶,不一样时候采摘的,竟然是不一样的口味。

    朱昔臣虽然喜欢喝茶,但对于工艺流程还是不了解,加上他好学习,话还多,自然免不了多问问。

    聊到自己热爱的事情,林书书也乐于讲解,侃侃而谈,自信的模样好像会发光:“清明前后采摘,是头茶,等上十天半月,摘的就叫二茶,还有三茶,一直采到夏天。头茶呢,模样好看,纤细修长,精致匀称,不过口感稍微淡一点,价钱好,讲究人喜欢喝头茶。三茶是最老的,粗大色深,泡出来的汤汁也很浓……”

    到第二个茶地后,众人开始慢悠悠地采摘起来,和忙碌的女工不同。

    “这莫干黄芽,好像也是近些年才听过,之前没什么名气?”叶胜男忍不住插话。

    她离开德清时还小,再加上不喝茶,当然不知道。

    但对于朱昔臣、宋寓来说,莫干黄芽还是耳熟能详的。

    林书书听完叶胜男的质疑,立马解释:“其实,莫干黄芽按理说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茶了。”

    “晋代的时候,佛教在当时十分盛行,就有僧侣上莫干山,修庙种茶。”

    “书上可以考察的哟,在清代乾隆年间期的《武康县志》一书中,这样写道,‘莫干山有野茶、山茶、地茶,有雨前茶、梅尖,有头茶、二茶,出西北山者为贵。’而书中所指的‘西北山’,就是指的莫干山的主峰。”

    “清代道光年间的《武康县志》一书中写道,‘茶产塔山者尤佳,寺僧种植其上,茶吸云雾,其芳烈十倍。’你说历史悠久不悠久?”

    今天采茶,林书书穿着一身粗布麻衣,宽松的衣服更加显得她身材苗条,说话时抑扬顿挫,浑身上下散发出的书卷气息,眸光流转,宛若天外飞仙。

    叶胜男听完,点点头:“历史确实很悠久,但历史这么悠久的好茶,为什么没有西湖龙井这样的名气?这期间的问题,值得好好研究。”

    “这个啊……说来话长。”林书书一边采茶一边叹口气,颇为遗憾的模样,“因为以前就当做是农家茶,也没有一个品牌效应,加上莫干黄芽产量不是很大,茶农本身不太懂,不重视品牌,就各卖各的。”

    “另外,莫干黄芽还经历过一些坎坷。早之前,还没有黄茶这一说,按照茶农的手艺做出来的黄茶,泡出来的汤底偏黄,和绿茶不一样,大家以为是茶坏了,卖不上好价格。”

    “之后,茶农们就尽量做成绿茶,其实,品质稍有受损,并没有做成黄茶好喝。”林书书道。

    宋寓感慨一番:“不过现在也好了,人们对制茶工艺深入研究,细化分工,再也不会出现黄茶被当成坏了这种狗血的事情。”

    抱歉,章节内容加载错误,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。

    Sorry,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.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.

    抱歉,章節內容載入錯誤,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。